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
-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
地理环境
-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山石为流纹岩。虎丘山往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层之下都分布着侏罗系火山岩。
- 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 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又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两处景点,2007又完成了虎丘山灯光亮化二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
主要景点
- 剑池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二大景点,一是虎丘塔,另一个就是剑池了。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您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

-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 二个红色的字体是“剑池”,传说这是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这是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
真娘墓
- 真娘墓:真娘确有其人,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从小父母双亡,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随同自己亲戚一起逃亡来到苏州,但是很不幸在逃亡途中她坠入了苏州阊门外的一个妓院——“乐云楼”,她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是苏州一位绝色佳丽。当时在我们苏州有一个大财主,名叫王荫祥,他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知道这次难以逃避,为了保持贞洁,她上吊自尽了。这使王荫祥内心大受震惊,于是为真娘筑了这个墓,并且发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题写一些诗词,真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她与杭州另一名妓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海陵陈鐄访得遗址,建亭其上,立石刻书“古真娘墓”四字
断梁殿
- “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这些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
虎丘塔
-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拥翠山庄
- 拥翠山庄,在墙的二边刻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它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

憨憨泉
- 该景点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试剑石
- “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 [3]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二仙亭
- 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千人石
- 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尽头,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是胡缵宗所书。

- 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要想了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现在看这块石头,它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
西溪环翠
- 西溪环翠也是虎丘历史十景之一,原为唐高士甫里先生陆龟蒙祠堂,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甫里先生二十四世孙陆肇域即石成基,凭林起栋,仿甫里别墅八景而筑,旧有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菊畦、竹堤诸景。至清咸丰年(1862)惨遭兵燹,景点几成废墟,沦为郊农菜畦,后来成为景区的花房,2004年经重新修复,正式对外开放,在原址重修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等景点,新增镜台云梦、篱门幽竹、聆音榭、垂花门、野山石景、循环水景诸胜。据《虎阜志》和《桐桥倚棹录》中有关虎丘花市的记载,构筑了“镜台云梦”古戏台,为今后花会民俗表演提供合适的场所,台前构筑由千吨野山石堆叠而成的假山群,与虎丘山系一脉相承,勾勒出一个花神广场,演绎一段虎丘花神的传说。利用如今山西侧竹林蔽日,曲径通幽的环境,恢复完善《吴都法乘》所载的“小竹林”景点,在竹间隙地造竹篱草舍数间,开挖埋没多年的古井“绿玉泉”,将竹林中的清涧迂回至环翠阁、斗鸭池等景点,同山后的云在茶香景区遥相呼应,重现了“林皋生众绿,西溪春欲来。野旷鸟声静,风和花意催”的历史胜境。

寒山寺
-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历史文化
- 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

- 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大殿前院两侧,有6棵五针松,就是日本爱媛县各界友好访华团(一行26人,团长为爱媛县知事白石春树)的朋友们于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种在该寺的,这树是在日本爱媛县生长的,日本叫:“五叶松”,当时已生长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
-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 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
故事传说
-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苏州找到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
- 直到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建筑格局
-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佛龛背后一尊威风凛凛的将军像,面朝里,对着大雄宝殿,手拿金刚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韦驮,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
- 寒山寺的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藏经楼楼上秘藏珍贵佛经,楼下叫"寒拾殿",寒拾殿后墙的背面立一巨碑,刻着千手千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钟楼就在寒拾殿旁。
- 寒山寺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
正殿
-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
钟楼
- 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
诗碑
-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 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藏经楼
- 藏经楼系原来收藏陈放经书处,面阔3间,宽9.8米;进深9.2米。藏经楼楼屋顶有《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悟净的雕塑像。一楼内墙壁上嵌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文(系禅宗)。还嵌有董其昌(1555一1636年,上海松江人,明代杰出的书画家)等人的书法碑刻。钟楼为二层,八角。楼下石碑为重修寒山寺时所立,正面碑文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时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钱额。传说张继诗中的钟就是悬于原来这里的钟楼楼上。钟楼建筑和这里的钟都不是唐代的了,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传说诗人张继去唐时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吃在苏州
阳澄湖大闸蟹
- 阳澄湖大闸蟹,又名金爪蟹。产于阳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称清水大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有“不知阳澄湖蟹好,今生何必在苏州”。

太湖三白:白鱼
- 太湖白鱼: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

太湖三白:银鱼
- 太湖银鱼属于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大,俗称“面丈鱼”、“面条鱼”。

太湖三白:白虾
- 太湖白虾,亦称脊尾白虾。素有“太湖白虾甲天下”之说。太湖白虾形状与其它淡水虾别无二致, 白虾色白壳薄,通体透明。《湖州府志》载:白虾,出太湖,色白壳软,而味鲜。白虾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民间美食者喜用白虾制成醉虾,别有一番风味。

松鼠桂鱼
- 此鱼色泽酱红,外脆内嫩,甜酸适口,乾隆食后大为赞赏,松鼠鱼便传扬出名。 如今,松鼠鱼以桂鱼作原料。桂鱼肉质细嫩,骨疏刺少,经剞花、油炸后、头大口张,尾部翘起,内似翻毛,形似松鼠,浇上虾仁、笋干、番茄酱卤时还会发出嗤嗤如松鼠的叫声。

叫化鸡
- 叫化鸡是苏州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

太湖梅鲚
-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刀鲚,宋代苏东坡称为“银刀”,又名湖鲚其他地区也有称为凤尾鱼或烤子鱼。

碧螺春茶
- 洞庭碧螺春茶是苏州著名特产,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据记载,碧螺春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
